積極探索創新青少年國防素養培育路徑
【學思踐悟】
在9月3日天安門廣場盛大閱兵式上,人民軍隊步伐鏗鏘,鋼鐵洪流氣勢如虹,這是開展全民國防教育的生動教材。加快培育青少年國防素養,是關乎國家安全和民族興衰的一個重要命題。面對歷史虛無主義干擾、智能化時代科技變革倒逼和青少年群體代際認知差異等多重挑戰,應以“內外兼修”強化精神內核,以“數智賦能”革新教育范式,通過體系化、沉浸化、精準化的國防教育,提升青少年強國強軍的思想認同、責任擔當和能力素質。
充分認識培育青少年國防素養的重要意義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交織激蕩的時代背景下,青少年國防素養培育已突破傳統教育范疇,成為跨越歷史、現實與未來的系統工程。
賡續傳承紅色基因的歷史工程。歷史經驗表明,任何民族的永續發展都需要解決“精神傳承者”的培養問題。井岡山時期“紅小鬼”在戰火中學習軍事技能與革命理論,延安時期“抗大”青年在窯洞里研讀《論持久戰》,改革開放初期百萬學生參加軍事訓練,這些實踐共同構成了中國共產黨人培養青少年國防意識的獨特路徑。新的時代背景下,面對歷史虛無主義對紅色記憶的解構,面對個人主義對集體價值的消解,更需要將國防素養培育作為活化紅色資源、延續精神血脈的關鍵紐帶,通過國防教育將“半條被子”“上甘嶺戰役”等精神符號轉化為青少年可感知、可踐行的價值坐標。
積蓄民族復興偉力的基礎工程。現代國防素養已超越傳統軍事技能范疇,形成包含國防觀念、科技認知、戰略思維、心理素質等要素在內的能力矩陣,通過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國防教育,可以極大地提升青少年綜合素質。實踐表明,國防素養培育既是面向信息化智能化戰爭形態的前瞻性人才儲備,更是培養兼具創新精神與家國情懷的復合型人才的重要路徑。青少年作為祖國未來一代,看到校園里豎起的“東風”導彈模型,聽到軍訓場上響起的“強軍戰歌”,走進軍工企業、體驗基地開展國防研學,必將增強投身強國強軍實踐、獻身民族復興偉業的意識和能力。
塑造大國博弈勝勢的戰略工程。在大國競爭向科技、人才等多維度延伸的今天,青少年國防素養已成為國家戰略能力的重要指標,當代大國競爭本質是制度生命力與青年一代精神力量、科技素養的比拼。北斗三號研發團隊平均年齡31歲,殲-20飛機配套產品設計工作隊平均年齡29歲,這些數據印證著青年群體在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的支柱地位。培育青少年國防素養,就是要將國家生存發展需求轉化為青少年的價值追求,使他們能夠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領域攀登科學高峰,成為贏得未來競爭的關鍵力量。
健全完善青少年國防素養的實踐培育體系
青少年國防素養的培育是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通過校內校外相結合、線上線下相結合、理論實踐相結合,推動國防教育從“知識傳遞”轉向“素養生成”。
構建知識性、互動性強的課程資源體系。以“知識圖譜+互動模式”重構學校國防教育課程資源體系,實現對青少年知識傳授與價值觀塑造的有機統一。一方面,構建分層分類課程框架。小學階段重點構建“國防常識+紅色故事”啟蒙課程,通過繪本、動漫等形式,吸引學生。中學階段重點構建“學科知識+國防知識”融合課程,針對不同學科開發相應教輔資料、設計特色教育課程。高校階段重點構建“國家安全與國防戰略”高階課程,通過開設必修選修課、組織專題講座等,培養學生國防視野和戰略思維。另一方面,利用大數據、虛擬仿真和人工智能等技術,開發國防知識動態圖譜和沉浸學習互動課程,打造“云+端”國防教育課程資源共享平臺。
構建趣味性、參與性強的實踐活動體系。實踐活動是培育青少年國防素養不可或缺的重要抓手。以“興趣驅動+場景賦能”為核心,創新開展系列國防教育實踐活動,通過具身化體驗激發青少年參與熱情,實現國防素養從“被動填充”到“主動塑造”的轉變。探索訓育并重的學生軍訓新模式,對學生軍訓的內容安排、科目設置、組織實施、標準要求等進行改進創新,在訓作風、練技能的同時,加大互動學習、參觀見學、對抗演練等內容占比,更好發揮學生軍訓的國防教育功能。注重主題化、場景化、科技化的深度設計,精心打造特色研學路線,構建聯動研學網絡,走“紅色基因傳承+軍事科技體驗+國防責任內化”的研學路子。構建覆蓋全學段、多層次的國防競技類競賽參與體系,為青少年國防素養培育注入內生動力和持久活力。
構建沉浸性、體驗性強的陣地平臺體系。陣地平臺是普及開展學校國防教育、培育涵養青少年國防素養的重要空間。要順應數字時代、智能時代發展趨勢,把握新時代青少年思想、心理和行為特點,打造“虛實共生+共建共享”的教育場域。有計劃、有步驟地對紅色教育基地進行場景重構,比如將戰斗遺址改造為沉浸式體驗館,用AI還原革命戰士口述的戰斗過程,讓青少年穿戴傳感設備體驗革命烽火。結合學生軍訓基地、研學實踐基地建設,打造虛擬體驗與實踐操作有機融合的國防教育實踐基地,實現國防教育的數字化呈現、沉浸化體驗、系統化學習。
創新建立青少年國防素養的評估反饋機制
科學制定量化評估標準。聚合宣傳、教育、共青團等部門和部隊等多方力量,邀請軍地相關專家參與,探索構建青少年國防素養指標體系和評估標準,區分小學、中學、高校等不同階段,圍繞思想觀念、知識體系、實踐能力、心理素質四大核心要素,分層分類細化具體評估指標。比如,小學階段側重國防基本常識和國家認同感、集體榮譽感的培養等,中學階段側重國防歷史、國防科技知識和基礎軍事技能、國防心理素質等,高校階段側重國防理論、國防法規知識和戰略思維能力、應急處突能力等。同時,堅持邊試點探索,邊調整完善,逐步建立相對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和評估標準。
開發運用智能評估工具。積極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虛擬仿真技術,開發數字化、智能化評估工具,突破青少年國防素養評估的時空限制和算力瓶頸。比如,對國防思想觀念,可通過線上問卷調查、相關內容測評和演講征文考察等方式,綜合分析評估青少年國防認知深度和情感傾向;對國防知識體系,可利用開發的國防知識動態圖譜,通過線上知識普測和線下知識競賽等方式進行分析評估;對國防實踐能力,可應用VR技術構建虛擬訓練、對抗場景,通過模擬動作、決策分析、戰術選擇等行為數據,自動生成能力圖譜;對國防心理素質,可開發軍事游戲類、戰場體驗類測評工具,通過分析實時反應、監測體感數據等進行評估。在此基礎上,推動構建多維數據采集、分析和匯總網絡,建立跨部門數據共享機制,開發AI數字基座和監測平臺,確保及時、客觀、全面分析評估青少年國防素養。
生成發布國防素養指數。一方面,要在量化評估標準、開發智能工具的基礎上,研究構建青少年國防素養指數模型,圍繞“國防思想觀念”“國防知識體系”“國防實踐能力”“國防心理素質”四大維度,論證明確量化分值權重和指數生成機制,并注重結合實踐動態調整優化。另一方面,建立指數動態發布機制和結果運用機制,由各級黨委、政府和省軍區系統相關部門牽頭,委托獨立、權威的第三方評估機構組織數據采集和分析評估,面向行業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發布青少年國防素養指數;將國防素養指數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納入雙擁模范城和文明城市評選指標體系,切實發揮指數的導向作用。
(作者:徐久清,系重慶市委宣傳部宣教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