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 在推動文化傳承發展上善作善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華文明永續傳承的戰略高度,對推動文化傳承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2024年2月視察天津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在文化傳承發展上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指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展現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氣質,是傳承發展城市文化、培育滋養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內涵深刻、相互貫通,為推動文化傳承發展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動指南。
1
推動文化傳承發展,是擔負新時代的文化使命的重要舉措,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著眼于新時代文化建設實踐,闡明了推動文化傳承發展的關鍵要素和重點任務。
以文化人,強調用文化鑄魂育人,推動文化傳承發展就要努力培育時代新人,讓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代代相傳。文化的傳承發展不是簡單的符號復制,也不是機械的儀式模仿,而是通過文化載體實現人的精神塑造與文明基因的賡續。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核心密碼,正在于始終將“以文化人”作為文明存續和發展的重要方式。從周公制禮作樂構建倫理秩序,到孔子“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教育體系;從四書五經的思想內涵,到書院講學傳承的義理之道,都在實踐中印證著中華民族“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文明智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刻闡明了以文化人的重要內涵和實踐要求。
以文惠民,強調用文化造福人民,推動文化傳承發展就要緊緊依靠人民、服務人民,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文化從來就不是束之高閣的抽象符號,而是深深植根于人民生產生活實踐的活態存在。文化作為民族的精神命脈,其傳承發展的目的在于服務生產生活、服務人民群眾。從《詩經》中記錄和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詩作,到唐宋時期勾欄瓦舍承載的市井文化;從“文藝為工農兵服務”,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無不彰顯文化發展扎根社會生活、滿足人民需求的價值遵循和實踐邏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刻揭示了文化發展服務于人民的目標指向,體現了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和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
以文潤城,強調用文化浸潤城市,推動文化傳承發展就要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延續好城市文脈,提升市民文明素養和城市文明程度。城市是生產生活的物質空間,更是歷史文化的傳承載體。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愈加凸顯歷史文化潤澤對城市建設的重要性,文化成為滋養城市文明、推動城市發展的重要力量源泉。這種潤澤通過價值系統的傳遞、符號體系的建構與實踐模式的更新,既保持文化根脈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又推動城市文化的創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是一個民族文化和情感記憶的載體,歷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關鍵”,強調“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要保護和利用好歷史文化街區,使其在現代化大都市建設中綻放異彩”,深刻闡述了文化與城市發展深度融合的內在要求,是新時代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戰略指引。以文潤城要充分發揮文化的獨特作用,讓城市成為承載記憶、激發創造、安頓身心的文明載體。
以文興業,強調用文化賦能發展,推動文化傳承發展就要統籌用好文化資源,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以文化力量助力經濟社會發展。我國擁有五千多年的文明積淀,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藝術瑰寶,這些寶貴文化財富不僅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根脈,更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資源。推動文化傳承發展,必須適應和把握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趨勢和要求,加快推進以文興業,既為經濟增長開辟“文化+”新賽道,更使歷史文化資源在文化經濟化過程中實現活態傳承與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深刻揭示了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客觀規律。以文興業是激活經濟動能、培育競爭優勢的關鍵舉措。
2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發揮文化的獨特作用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強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強調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強調注重傳承城市文脈,強調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并在視察天津時明確提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的重要要求。
“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是一個邏輯嚴密的有機整體,把文化潤物無聲的教化作用、惠及群眾的民生屬性、涵養城市的重要功能和賦能發展的內在機理統籌起來,系統闡述了文化在鑄魂育人、服務人民、建設城市、振興產業等方面的重要意義,既傳承弘揚了中華文明注重文治教化的智慧,又深刻彰顯了新時代文化建設守正創新的要求。以文化人,強調充分發揮文化的教化作用,必須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鑄魂育人;以文惠民,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作為文化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文潤城,要求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把守護歷史文化底蘊放在推進城鄉建設的重要位置,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以文興業,強調文化是推進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要求發展人文經濟學,以文化賦能經濟,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城市是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活動的中心,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這一重要論述,體現著我們黨對城市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以及對城市文化建設規律的深刻把握。以文化人,就是要堅持城市的核心是人,把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培育時代新人作為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以文惠民,就是要堅持人民城市理念,尊重人民群眾在城市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不斷滿足廣大市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以文潤城,就是要堅持把文化作為城市的靈魂,傳承城市文脈,彰顯城市精神風貌。以文興業,就是要堅持把文化作為推動科技創新、產業煥新、城市更新的重要力量,在促進文化繁榮中推動城市產業發展。這四個方面深刻表明了傳承發展城市文化、培育滋養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系統體現了新時代城市文化建設的基本原則、工作導向和戰略重點,為新時代加強城市文化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
推動文化傳承發展,是加強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大戰略任務。“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將人民、城市和產業等作為推進文化建設的“關鍵詞”,注重文化作為社會有機體的多維價值和作用,以系統思維構建起文化與人的發展、民生福祉、城市治理、經濟發展的共生關系,蘊含著新時代推動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部署。四個方面立足實踐、著眼實踐,統籌化人、惠民、潤城、興業等工作領域,明確了推動文化傳承發展的重點領域和任務,為推動文化傳承發展提供了方法論指引。
3
新征程上,要堅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在文化傳承發展上善作善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深沉持久的文化動能。
堅持以文化人,持續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要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發揮文化引領社會、教育人民、凝聚力量的功能。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深刻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和重大意義,學深悟透、融會貫通、真信篤行。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之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
堅持以文惠民,著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持續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優化資源供給,加快完善服務網絡,推進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在城鄉全面覆蓋、均衡配置。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大力發展文化事業,著力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不斷提升和擴大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更好滿足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精準把握人民群眾對高品質文化服務的期待,創新和打造特色化、品質化、分眾化的文化服務新模式新業態,推廣預約式、菜單式、一站式服務機制。適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便民化發展趨勢,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與文化深度融合,實現公共文化數字服務常態化、體系化、品牌化,讓群眾便捷享受服務。
堅持以文潤城,不斷厚植城市發展的文化底蘊。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構建科學健全完善的城市文化治理機制,健全和完善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協同合作機制,培育和建設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體,不斷提高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加強對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利用,開發和打造特色鮮明、內涵深刻的文旅產品和服務項目,不斷提升城市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吸引力。充分推進城市更新,活化利用歷史建筑、工業遺存、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名人故居,在嚴格保護基礎上,使其煥發新活力新光彩,適應和滿足現代社會生產生活需要。加強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資源育人功能,與研學培訓、旅游展覽、文藝創作等相結合,創新展覽、參觀與體驗模式,構建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的紅色文化宣傳教育體系。推進文化設施、文化遺存、旅游景點的數字化,開發云展覽、虛擬講解等數字化服務,打造富有特色的城市文化體驗新場景。
堅持以文興業,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能。依托文化資源稟賦優勢,以科技創新、產業煥新、城市更新為抓手,以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升質量為突破口,推動文化產業在發展動力、發展方式、發展空間、發展質效上系統性提升,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適應文旅深度融合發展要求,以文化底蘊豐富旅游產品內涵,以旅游產業激活歷史文化資源價值,實現文化對旅游內涵的提升和旅游對文化資源的激活、保護與傳承。抓住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戰略機遇,加快推進現代文化產業系統性、整體性變革,著力培育壯大新型文化業態,創新發展數字文化企業和智慧文化消費模式,全面提升文化產業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作者:鐘會兵,系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天津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