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養高水平人工智能人才
【學思踐悟】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人工智能已成為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也是當前國際競爭的新焦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發展,不斷完善頂層設計、加強工作部署,推動我國人工智能綜合實力整體性、系統性躍升。《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發展報告(2024)》顯示,我國初步構建了較為全面的人工智能產業體系,相關企業超過4500家,核心產業規模接近6000億元人民幣。
成事之要,關鍵在人。人才是人工智能發展的核心要素和根本所在。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成效顯著,人工智能專門人才數量快速增長,為我國人工智能發展提供了必要支撐。然而,我國人工智能人才建設依然存在亟待補齊的短板。首先,人才總量不足。人工智能產業屬于知識密集型產業,人才需求急劇增長,而現有人才供給難以滿足快速發展的產業需求。其次,人才結構失衡。從事AI芯片、算法設計等關鍵技術研發的頂尖人才依然匱乏;欠發達地區和傳統行業往往面臨人工智能人才短缺的問題;具備AI技術與行業背景的復合型人才比較稀缺。再次,人才培養體系有待完善。高校是我國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主陣地,目前面臨著學科融合程度較低、課程內容與實踐發展相對脫節、師資力量不足、實踐教學環節薄弱、產學研合作不暢等問題,制約著人才培養質量。最后,人才發展環境有待優化。人才評價、人才激勵、人才流動等方面的體制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人工智能人才隊伍建設。2025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進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和全社會通識教育,源源不斷培養高素質人才”;2025年4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發展人工智能前景廣闊,要加強政策支持和人才培養”。這些重要論述,為推進人工智能人才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引和基本遵循。當前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迎來重大戰略機遇期,要進一步強化人工智能人才隊伍建設,為我國人工智能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搶抓機遇、勇立潮頭。
加強頂層設計,發揮戰略規劃的引領作用。人工智能人才隊伍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應對人工智能人才隊伍建設進行全面系統規劃,確保人才建設方向與國家戰略目標一致,與未來人才需求相適應。2017年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了壯大人工智能高端人才隊伍的要求。2025年8月發布的《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提出,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大高層次人才培養力度,超常規構建領軍人才培養新模式”。要立足我國人工智能的發展基礎和人才現狀,科學預測人工智能人才未來需求,制定完善國家層面的人工智能人才發展戰略規劃,明確人工智能人才建設的方向、目標、任務和落實措施,為各地各部門開展人才工作提供指導。
堅持開放合作,構筑國際人才高地。人工智能事業發展需要匯集國際人才及智慧。當前,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競爭愈發激烈,要堅持全球視野,廣泛吸納天下英才為我所用。一是精準引才。拓寬引才渠道,建立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數據庫,精準引進我國人工智能發展創新緊缺的頂尖人才和有潛力的青年人才。二是打造國際人才合作的載體。通過集中國家優質資源,重點建設一批國際一流的人工智能研發中心、國家實驗室等創新平臺,組織實施人工智能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等方式,與世界優秀人工智能人才開展密切合作。三是加強人才服務保障。探索“人才綠卡”等機制,在人工智能人才高地試點外籍人才稅收優惠政策等,為海外人才在華工作提供良好的服務保障,滿足我國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人才需求。
完善培養體系,建好人才“蓄水池”。推動我國人工智能發展,不僅需要借助外力,更需要立足人才自主培養。應完善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體系,為我國人工智能發展源源不斷輸送高素質人才。一是強化高校在人工智能高級人才培養中的主陣地作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學科交叉融合是人工智能發展的顯著特征。高校要加強人工智能相關學科的融合發展,不斷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及時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積極探索分類人才培養模式,使之與技術變化、行業發展緊密結合;加大人工智能學科教育投入,配備優質師資力量,加強實踐基地建設等,為培養創新型、復合型人才提供堅實保障。二是深化產學研協同的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體系。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通過共建實驗室和實訓基地、開展聯合培養和項目合作、組織創新競賽等方式,形成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共同體,發揮各自優勢,促進人才培養與學科前沿、產業需求緊密結合。三是著力推進人工智能中小學教育和全社會通識教育。通過在中小學廣泛開設人工智能相關課程,培養中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思維,儲備人工智能未來人才;在全社會普及人工智能知識與應用,提升全民人工智能素養,為社會各行業的智能化轉型升級和創新應用提供支撐。
優化發展環境,激發人才活力。人工智能人才素質高、年輕化且流動性強。要持續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完善用人留人機制,激發人才的創造創新活力,充分發揮人才效能。首先,建立人工智能人才分類體系。對人才的科學分類是推進人才隊伍建設的基礎。人工智能涉及多領域,人工智能人才也涵蓋基礎理論研究、技術研發、產業經營、倫理與安全、數據治理等細分領域,如算法工程師、AI訓練師等,對人才的具體要求存在差異。因此需建立科學的人才分類管理體系,明確不同類型人才能力素質的衡量標準和職業資格認定要求,提升人才工作的針對性。其次,創新人工智能人才的科學評價機制。發展人工智能是一項具有很強創新性和應用性的事業,要打破“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等評價模式,構建以創新能力、實際業績和貢獻為導向的科學評價機制,讓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脫穎而出。最后,強化對人工智能人才的激勵機制。通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發展空間等措施,提升人才的個人成就感、獲得感與社會認可度,增強職業發展吸引力。可從以下方面探索:健全人才培訓體系,暢通人工智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開展人工智能領域優秀人才評比,對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才進行表彰和獎勵;完善市場配置機制,推動人才向不同地區、行業流動,促進人工智能人才的合理分布和協調發展;加強梯隊建設,實施人工智能領域涵蓋領軍、骨干、青年等各層次人才培養工程,支持人才盡快成長起來;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環境等,確保人才引得進、用得好、留得住。
(作者:鄭振宇,系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臺州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