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賦能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為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提供了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通過數字技術重構文化資源的組織方式、分配邏輯與觸達形態,有利于破解文化資源下沉難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的若干經濟政策》,為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提供了政策保障。在推進數字強國建設與文化強國建設的背景下,以數字化賦能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成為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有力之舉。探索通過數字技術創新突破時空約束,實現資源的破圈聚合、需求的精準對接與服務的智能觸達,本質上是在回答“如何讓文化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這一重要命題。
1.資源整合:從分散到系統集成
傳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文化資源要素分散于多元主體與地理空間,容易形成互不聯通的“數據孤島”。這種離散型分布容易導致文化資源供給效能的衰減,削弱文化服務的規模效應。數字技術的革命性價值首先體現在“聚”的維度——通過構建全域文化資源數據庫,推動文化資源要素從分散走向集成。這一過程絕非簡單的物理匯聚,而是依托標準化分類體系與智能編目技術,將分散的文化資源整合為可檢索、可調用、可重組的數字資產。其本質是將經驗驅動的資源管理升級為數據驅動的系統治理,為后續的跨域協同、精準配置和高效利用奠定底層邏輯基礎。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對此進行了頂層設計,其重點任務之一就是統籌利用文化領域已建或在建數字化工程和數據庫所形成的成果,關聯形成中華文化數據庫。這種系統化整合不僅實現了資源存量的激活,解決資源“有沒有”的問題,更通過規范標識體系構建了跨域協同的“資源池”,解決資源“好不好用”的問題,使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具備可操作的數據基礎。
數據庫的建設僅解決了文化資源的存儲問題,而要實現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的目標,需進一步構建高效流通的數字通道。國家文化專網作為這一通道的核心載體,由現有有線電視網絡設施、廣電5G網絡和互聯互通平臺等構成。這一基礎設施的完善,使得文化資源能夠突破地域阻隔、機構壁壘等傳統物理空間的限制,實現跨區域、跨層級的共享與流通。值得強調的是,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合進一步放大了專網的賦能效應。通過用戶行為分析、資源熱度預測等智能分析技術和個性化推薦算法,能夠動態識別基層群眾的文化偏好,提供最適配的文化資源內容。這種技術驅動的流通優化,提升了資源傳遞效率,推動專網從“通道”向“智能中樞”躍遷。
在技術基礎設施與智能工具的支持下,推動優質文化資源在城鄉、區域、機構之間的均衡配置,還需依賴制度性引導。應鼓勵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網絡文藝等文化機構互聯互通,構建多元主體協同的供給網絡。不同類型的文化機構可根據自身資源優勢,發布特色內容,形成各展所長、互補共生的文化資源供給格局。通過市場化機制與公益性目標的結合,確保文化資源流動既符合效率原則,又體現公平導向,從而推動文化治理從管理本位向服務本位轉型,使優質文化資源真正成為滋養人民精神生活的“源頭活水”。
2.供需匹配:從單向供給到雙向共生的范式轉換
當前,公共文化服務效率相對不高,其深層癥結在于供給端與需求端的結構性錯配。一方面,人民群眾對優質文化資源的需求日益多樣化、精準化,如個性化學習、沉浸式體驗、互動式參與;另一方面,傳統供給模式受限于“有什么送什么”的單向供給定式,導致供給過剩與供給不足并存。數字化手段的重要價值是通過構建“需求感知—精準響應—動態優化”的閉環,推動供給模式從“政府端菜”轉向“群眾點菜”,其本質是驅動服務邏輯從供給主導向需求牽引的根本轉變。
數字平臺的樞紐作用體現在供需兩端的功能創新。于需求側,平臺通過“菜單式”“點單式”服務搭建群眾發聲渠道,讓群眾聲音被有效“聽見”,并轉化為服務優化的依據,使基層群眾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服務設計的參與者,由此增強了群眾的文化認同感與歸屬感。國家公共文化云平臺的建設實踐表明,這種參與式機制顯著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下沉基層的豐富性、便利性和可選擇性。于供給側,數字平臺通過用戶行為數據分析,精準識別地域差異與群體偏好,驅動資源配置的智能化決策。這種轉變體現了公共文化服務治理模式的革新,隨著群眾主體性地位的提升,供給機制正逐步從行政主導轉向需求響應,而數字技術正是這一轉型的核心賦能工具。
對于文化機構而言,數字平臺提供了“看見”需求的技術工具,即通過分析用戶行為數據,能夠精準識別不同地區、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差異?;跀祿男枨蠖床欤沟觅Y源配置從經驗判斷轉向科學決策,文化機構可根據分析結果調整服務內容、優化服務形式、創新服務模式。更重要的是,這種匹配推動了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從傳統的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從同質化供給轉向差異化服務。當供給真正匹配需求時,文化資源的價值方能得到最大化釋放。
更進一步看,數字技術通過拓展服務形態深化供需適配。如利用VR、AR等技術搭建的虛擬文化空間,不僅延伸了實體服務的物理邊界,更通過高精度還原提升了文化資源的感染力與穿透力。在這一過程中,數字技術不僅扮演工具角色,更成為機制創新的“催化劑”,通過開放共享的平臺生態吸引政府、市場、社會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最終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良性互動格局,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提升也將獲得可持續的內生動力。
3.精準推送:從規模覆蓋到個性服務的效能躍升
在資源整合與供需匹配的基礎上,精準推送是實現優質文化資源有效觸達的關鍵環節。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提高資源下沉的精準度、提升文化供給的靶向性,成為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的關鍵,這就要求建立個性化服務機制。數字技術通過用戶畫像、場景適配與沉浸式交互,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從廣譜供給轉向精準滴灌,從標準化覆蓋轉向個性化滿足。
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算法構成優質文化資源精準推送的技術引擎。通過采集用戶地域特征、行為軌跡等多維數據,平臺可構建動態需求模型,精準捕捉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例如,識別出某地區老年用戶對戲曲類內容的點擊率較高,或某城市青年群體對數字藝術展覽的參與度更高?;谶@些模型,文化供給方可合理劃分受眾群體、做好目標群體畫像,進而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分眾化、差異化、精準化推送。這種機制充分考慮群體差異性,不同年齡群體的文化需求偏好、城鄉居民的不同服務訴求,均能通過算法優化得到精準匹配。精準化的本質是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的技術實現。當平臺能夠“讀懂”用戶的生活背景、教育水平、娛樂習慣差異并提供適配內容時,用戶不僅能更便捷地獲取所需文化資源,更能從中獲得深層次的精神滿足。
精準推送的深層價值還體現在對服務場景的拓展上。通過融合多種新興技術,數字技術打破了傳統公共文化服務的“固定場所+固定形式”限制,創造出更貼合現代生活的服務形態?;诘乩砦恢玫男畔⒎占夹g根據用戶實時位置推薦附近的文化場館、文化活動,提升參與便捷度;基于數字孿生與三維建模的虛擬大空間技術復原歷史街區、古代書院等文化場景,讓用戶通過“云游”沉浸式感受文化脈絡;混合現實技術將文物、藝術品投影至現實環境,實現“觸手可及”的互動體驗與交互式認知;人形機器人的擬人化交互和多語言講解滿足了特殊群體的個性化需求,進一步降低了文化消費門檻。這些創新不僅豐富了服務形態,提升了服務的趣味性,更通過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使優質文化資源以更貼合現代生活的方式融入群眾日常,實現文化惠民目標。
從資源整合的底座夯實,到供需匹配的機制創新,再到精準推送的體驗升級……數字化賦能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既是技術進步的必然選擇,更是新時代文化為民理念的生動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完善文化建設領導管理體制機制”。未來需進一步強化跨部門協同、完善基層數字基礎設施、培育復合型文化科技人才,讓數字化成為文化惠民的“加速器”。通過持續優化數字化賦能機制,優質文化資源必將打破時空限制、精準送達,為實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堅實支撐。
(作者:王秀偉,系東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