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講群眾語言 凝聚民心民力
語言作為傳遞思想的載體,不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凝聚群眾力量、密切干群關系的關鍵紐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面對面、心貼心、實打實做好群眾工作,把人民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對黨員干部而言,能不能跟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話冷暖、拉家常、談心聲,直接影響基層工作開展的成效與黨的形象的塑造。善講群眾語言,是扎根群眾、為民服務的一項“基本功”,是打開群眾心門、凝聚民心民力的一把“金鑰匙”。
語言能夠貼近民心,“大白話”正是黨員干部與群眾之間有效的“黏合劑”。黨員干部承擔著宣傳落實黨的方針政策的重要職責。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是革命黨,是為群眾辦事的,如果也不學群眾的語言,那就辦不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干部要做實干家,也要做宣傳家。”少數黨員干部在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時,習慣坐在主席臺上、會議室里,說著生硬的官話、空洞的大話、晦澀的套話,久而久之,就會在群眾與政策之間筑起一道無形的“墻”。要打破這道“墻”,黨員干部就必須摒棄官腔、放下架子,滿懷真誠走進基層、深入群眾,在田間地頭與農戶拉家常,在工廠車間與工人聊生產,在社區院落與居民話生活,從群眾關心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中找準切入點,將抽象的政策和理論轉化為群眾身邊的事例,用“小切口”講透“大主題”,以“家常話”解讀“大道理”。比如,講解鄉村全面振興政策時,不空談“深化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而是結合當地特色,告訴群眾“如何把自家的果園變成采摘園,不僅賣農產品,還賣體驗服務”,讓群眾聽得懂、聽得進,更能照著做,讓政策紅利落到實處,切實提升話語的實效性。
群眾最質樸的愿望,就是聽到實在話、看到實際效果。講真話,是贏得群眾信任的根本前提。對群眾講真話,貴在帶著真心、懷著真情,講符合實際情況的話,講群眾心坎里的話。面對群眾的疑問,不回避、不遮掩;遇到工作中的問題,不推諉、不欺騙。比如,在面對民生難題時,與其用“正在研究解決”敷衍,不如坦誠告知“目前遇到了哪些困難,計劃采取哪些措施,預計多久能有進展”。這種掏心窩子的真話,沒有華麗的修飾,卻能讓群眾感受到黨員干部的真誠與擔當。“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唯有以真心換真心、以真話贏信任,才能筑牢黨與群眾的血肉聯系,讓群眾把黨員干部當成自家人。
善用“土味話”,是黨員干部貼近群眾、引發情感共鳴的“加速器”。每一片土地都有獨特的語言文化,每一個地方的群眾都有其喜聞樂見的交流方式。帶著泥土氣息的話語,看似直白樸素,卻蘊含著群眾的智慧與情感,能夠有效拉近黨員干部與群眾的距離。黨員干部要“入鄉隨俗”,主動學習群眾的語言,并在這個過程中多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掌握群眾的思想動態。通過多聽、多學、多練,將群眾口中的“實在嗑”“貼心話”融入政策宣講與工作交流中,把政策中的專業術語“翻譯”成群眾熟悉的家鄉話。比如,在講解醫保政策時,用“看病能報銷,住院少花錢,這就是咱老百姓的‘健康保護傘’”這樣的鮮活表述,既生動形象,又朗朗上口,讓群眾樂于聽、記得牢。
善講群眾語言,不是“軟任務”,而是黨員干部必須掌握的“硬本領”。黨員干部唯有以群眾聽得懂的話傳遞政策溫度,以群眾信得過的話彰顯擔當作為,以群眾喜歡聽的話拉近情感距離,才能真正走進群眾心中,增進與群眾的魚水情誼,凝聚團結奮斗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