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則制定權競爭成為中美貿易博弈的新焦點
近日,中國連續出臺政策升級稀土出口管制措施。這一行動體現了中美貿易博弈的深層轉向:雙方較量已從傳統關稅壁壘、出口管制等領域,進一步聚焦于規則制定權的競爭。而中國正通過精細化政策設計,在規則層面建立起可持續的戰略優勢。
稀土之爭是觀察這場規則制定權競爭的最佳窗口。中國近期擴大稀土物項與稀土技術出口管制,并非簡單采取“禁令”,而是引入“許可制”審查體系,并設定低至0.1%的含量標準。這意味著全球范圍內幾乎任何含有中國稀土成分的產品,都須接受中國合規審查。這種設計實現了對美國“長臂管轄”的對等反制,在全球供應鏈關鍵節點搭建起由中國掌控的“合規審查機制”。
在中美圍繞港口費用展開的博弈中,規則性反制思維同樣得到凸顯。美國依托所謂“301調查結果”,于2025年10月14日起對中國企業擁有、運營及建造的船舶加收港口服務費,中國則于當日起同步對涉美船舶征收特別港務費,收費標準與美方精準對標。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反制并非“臨時起意”,而是以堅實法律框架為支撐。2025年9月底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已明確,當他國采取歧視性措施時,中方有權收取特別費用、限制港口準入。這無疑為反制提供了清晰的行政法規依據。這種基于規則的回應,比單純提高關稅更具韌性與可持續性。
從更深層次來看,中方的反制措施已超越單一領域對沖,成為完善貿易防御體系的實踐。除針對港務費展開精準反制外,中國商務部還將聯合歐盟、日韓等航運利益相關方,在WTO框架下發起合規性訴訟,質疑美方措施的歧視性本質。中國船東協會也在推動建立“國際航運公平聯盟”,凝聚全球共識。這種體系化行動既可以避免貿易摩擦泛化升級,又通過明確規則邊界,為全球航運市場確立了“反對單邊歧視、維護公平競爭”的行為準則,其構建秩序的價值遠勝于短期利益博弈。
中國能實現精準反制,底氣源于自身扎實的發展根基:完整的供應鏈體系、龐大的內需市場與穩健的政策調控能力。正如德國歷史學家烏維?克魯斯曼指出的,中國通過經濟與外交關系多元化,與眾多國家建立廣泛聯系,顯著增強了面對外部沖擊時的戰略自主性與韌性,這種政策與外交協同的反制模式,正轉化為可操作的國家戰略工具箱。
從長遠視角看,規則制定權競爭的勝負并非取決于“聲音大小”或“技術強弱”,而在于規則本身是否具有包容性,以及如何回應人類的共同命運。中國的實踐清晰表明,現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發展道路具備多樣性。當美國忙于筑起關稅“高墻”時,中國正以更具包容性、連接性的規則制定敘事,為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經濟注入確定性。(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魯東紅)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蔡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