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征程推動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
民政工作關系民生、連著民心。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加強黨對民政工作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革弊鼎新、攻堅克難,推動民政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有力服務了改革發展穩定大局。近期出版的《習近平關于民政工作論述摘編》(以下簡稱《摘編》)一書,分6個專題,收入習近平總書記相關重要論述224段。認真學習這些重要論述,對于深化民政工作改革創新,著力推進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著力提升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事務、社會治理工作水平,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應有貢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堅持站位全局,深刻闡明民政工作的重要地位、根本立場和職能定位
我們黨要鞏固執政地位、完成執政使命,就必須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民政工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摘編》第一、第二專題系統反映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的重要地位、根本立場和職能定位等的深邃思考。
鮮明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明確了民政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是一個“數字游戲”或“速度游戲”,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目標。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2019年3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級民政部門加強黨的建設,堅持改革創新,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等職責,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新的貢獻。民政系統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扎實履職盡責,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有力服務了黨和國家工作大局。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任務。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最終目的。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現代化道路最終能否走得通、行得穩,關鍵要看是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現代化不僅要看紙面上的指標數據,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著眼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對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要求各級民政部門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深化改革創新,積極主動為人民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應有貢獻。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民政工作要始終胸懷“國之大者”,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擔當新使命、新任務的時代要求,充分彰顯了民政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鮮明提出“民政工作關系民生、連著民心”,明確了民政工作的根本立場。人民是黨執政的最大底氣,也是黨執政最深厚的根基。民政工作關系民生、連著民心。解決了老百姓最關心的民生問題,我們黨也就有了執政的最大底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民生、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這也標注了新時代民政工作的重大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民政工作是“菩薩”事業,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彰顯著社會的良心、堅守著道德的底線。做好民政工作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懷著菩薩之心,懷著大愛之心、愛民之心。民政工作要始終做到以人民為中心,必須站穩人民立場,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都要站在群眾的立場上,通過各種途徑了解群眾的意見和要求、批評和建議,真抓實干解民憂、紓民怨、暖民心,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要始終堅持“以百姓心為心”,傾聽人民心聲,汲取人民智慧,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要始終堅持讓群眾滿意是我們黨做好一切工作的價值取向和根本標準,把群眾意見作為一把衡量我們工作得失的最好尺子,使黨和人民事業始終體現群眾意愿,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的檢驗。民政工作要始終做到以人民為中心,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堅持“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的工作思路,采取針對性更強、覆蓋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舉措,集中力量做好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各級黨委和政府在民生建設過程中向人民群眾作出的承諾,說到就要做到,要做就要做好,做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
鮮明提出“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明確了民政工作的職能定位。民政工作是社會建設的兜底性、基礎性工作。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關于普惠性民生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偉大的發展成就由人民創造,應該由人民共享。要統籌做好就業、收入分配、教育、社保、醫療、住房、養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更加注重向農村、基層、欠發達地區傾斜,向困難群眾傾斜,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要推動形成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體制機制,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注重機會公平,著力保障基本民生。關于基礎性民生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根據經濟發展和財力狀況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府主要是保基本,不要做過多過高的承諾,引導和鼓勵廣大群眾通過勤勞致富改善生活,政府不能包打天下。要統籌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經濟發展和財力可持續的基礎之上,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做那些現實條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讓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要促進公共資源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向弱勢群體傾斜,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住最需要關心的人群。關于兜底性民生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改善民生的政策方面,我們要把握好一個原則,就是要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少做錦上添花的事情,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出發,把重點放在兜底上,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務。要統籌城鄉救助體系,落實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水平掛鉤聯動機制,加強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五保供養等社會救助制度的統籌銜接,織密兜牢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安全網。
二、聚焦“兩個著力”,深刻闡明民政工作的重大任務
新時代新征程,民政工作肩負新的使命、新的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民政部門要著力推進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著力提升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事務、社會治理工作水平。“兩個著力”是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全局高度對民政工作提出的任務要求。《摘編》第三、第四專題集中反映了習近平總書記相關重要論述。
(一)著力推進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老齡工作。黨的十九大、二十大都對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作出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老齡工作的重要論述,內容豐富、思想深刻,《摘編》對此作了系統反映。
滿足數量龐大的老年群眾多方面需求、妥善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百姓福祉。人口老齡化是世界性問題,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影響是深刻持久的。我國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之一,老年人口數量最多,老齡化速度最快,應對人口老齡化任務最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
著力增強全社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思想觀念,把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面對人口老齡化既要看到挑戰,也要看到機遇。我國老年群體數量龐大,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發展空間十分廣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努力挖掘人口老齡化給國家發展帶來的活力和機遇,著力發展養老服務業和老齡產業,大力發展銀發經濟,培育老齡產業新的增長點。老年人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發揮老年人積極作用,發揮老年人在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中的經驗優勢和威望優勢,發揮老年人對年輕人的傳幫帶作用。要為老年人發揮作用創造條件,引導老年人保持老驥伏櫪、老當益壯的健康心態和進取精神,發揮正能量,作出新貢獻。
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行動的老齡工作方針。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完善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行政、部門密切配合、群團組織積極參與、上下左右協同聯動的老齡工作機制,形成老齡工作大格局。要在全社會開展人口老齡化國情教育、老齡政策法規教育,引導全社會增強接納、尊重、幫助老年人的關愛意識和老年人自尊、自立、自強的自愛意識。
適應時代要求創新老齡工作思路。黨的十八大以來,應對人口老齡化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適應時代要求創新思路,推動老齡工作向主動應對轉變,向統籌協調轉變,向加強人們全生命周期養老準備轉變,向同時注重老年人物質文化需求、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轉變。這“四個轉變”,深刻闡明了新時代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
健全完善老齡工作體系。202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要“完善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對老齡工作作出批示,強調要健全完善老齡工作體系,強化基層力量配備,加快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養老服務體系、健康支撐體系。當前,我們正處于大力推動老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進一步完善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強化第二、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健全基本醫療保險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制度,建立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科學謀劃、綜合應對,為老年人提供連續的健康管理服務和醫療服務。
(二)著力提升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事務、社會治理工作水平。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事務、社會治理涵蓋民政業務方方面面,是民政工作的基本內容。《摘編》第四專題專門分設四個小標題,重點反映了習近平總書記相關重要論述。
關于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社會救助體系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兜底性、基礎性制度安排,也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集中體現。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等制度。黨的二十大報告把“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作為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重大舉措之一。《摘編》從兩個方面反映了習近平總書記相關重要論述:一是明確提出形成社會救助新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化社會救助制度改革,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覆蓋全面、分層分類、綜合高效的社會救助格局。二是明確提出建立統一監測、分類幫扶機制,把民生底線兜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低收入人口救助幫扶,重點關注失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低保邊緣人口、防止返貧監測對象等,強化基本生活救助與教育、醫療、住房、就業等專項救助制度銜接。要針對特困人員的特點和需求精準施策,按時足額發放各類救助金,強化臨時救助,確保兜住底、兜準底、兜好底。
關于更加注重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精準幫扶。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各類困難群眾,我們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時刻把他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關心他們的疾苦,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針對特定人群面臨的特定困難,要想方設法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關于做好“三留守”人員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補齊農村社會福利短板,加強對農村老年人、兒童及“三留守”人員等特殊和困難群體的關心關愛。要抓緊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健全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圍繞基本生活保障、教育、就業、衛生健康、思想情感等實施有效服務。關于保障兒童合法權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社會各方面切實做好與兒童事業發展有關的各項工作,關心幫助困難家庭的孩子特別是孤兒和殘疾兒童,讓所有孩子都能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都能有一個幸福美好的童年。對損害少年兒童權益、破壞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的言行,要堅決防止和依法打擊。關于做好殘疾人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高度重視殘疾人工作,各項建設事業都要把殘疾人事業納入其中,進一步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切實保障殘疾人平等權益,持續提升殘疾人公共服務質量,積極營造全社會理解、尊重、關心、幫助殘疾人的良好氛圍和環境,促進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
關于更好履行基本社會服務職責。社會事務工作面向千家萬戶,是加強基本民生保障、做好基本社會服務的重要方面。《摘編》集中反映了習近平總書記相關重要論述。針對農村一些地方不良風氣盛行,婚喪嫁娶講排場、搞攀比,天價彩禮讓人“娶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禮金讓人“還不起”等現象,習近平總書記相關論述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堅持標本兼治。一方面,要普及科學知識,推進農村移風易俗,革除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反對迷信活動,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要發揮紅白理事會、村規民約的積極作用,約束村民攀比炫富、鋪張浪費的行為,推進婚俗改革,引導樹立勤儉節約的文明新風。另一方面,要重視家庭家教家風,積極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加強對年輕人婚戀觀、生育觀、家庭觀的引導。另外,《摘編》還反映了關于區劃地名工作的相關論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黨中央對行政區劃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做好統籌規劃,避免盲目無序;我國縣的設置有幾千年歷史,很多縣都有很深的歷史淵源,是中華文明史的重要標識,一定要有慎重的態度,不能想當然地說撤就撤。針對一些地方熱衷于改老地名的現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完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像隨意更改老地名那樣的事,決不能再干。
關于支持慈善事業健康發展,加強對各類社會組織的規范和引導。慈善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和諧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是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力量。《摘編》系統呈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慈善事業的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支持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研究借鑒其他國家成功做法,創新我國慈善事業制度,發揮好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和社會群體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必須擔負促進共同富裕的社會責任,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積極參與和興辦社會公益慈善事業。要加強公益慈善事業規范管理,完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高收入人群和企業更多回報社會。慈善組織、紅十字會要高效運轉,增強透明度,主動接受監督,讓每一份愛心善意都及時得到落實。當前,新興領域迅速發展,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大量涌現,新就業群體規模持續擴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有些事情是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的,可以讓群眾依法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同時也要加強對各類社會組織的規范和引導。要適應經濟社會深刻變革,探索加強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擴大黨在新興領域的號召力凝聚力影響力。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三、圍繞改革創新,深刻闡明民政工作的動力源泉
推動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深化民政工作改革創新是根本動力。《摘編》第五專題集中反映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深化民政工作改革創新的重要論述。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以偉大的歷史主動、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籬,敢于突進深水區,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實現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新時代的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同時,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
深刻把握新時代民政工作改革的正確方向。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愈是深化愈要重視平衡社會利益,發展愈是向前愈要體現到人民生活改善上。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如果不能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不能創造更加公平的社會環境,改革就失去意義,也不可能持續。要從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從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準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舉措,多辦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實事,使改革能夠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深刻把握新時代民政工作改革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民生工作,要突出問題導向,緊緊圍繞解決制約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卡點瓶頸和短板弱項,圍繞推進共同富裕、增進民生福祉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加強制度性研究,特別是要針對我國需求結構、社會結構變化給民生領域帶來的新問題,在實施好現有政策的同時,找準突出問題及其癥結所在,提出有效對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快推進民生領域體制機制創新,提出一系列明確指示和要求。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在新征程上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作出全面部署,并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確立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的重大原則之一。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對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中,要求各級民政部門深化改革創新,明確提出民政工作要完善政策制度體系、服務保障體系、監督管理體系、社會參與體系,并對提升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事務、社會治理工作水平提出重要要求。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要求為進一步深化民政領域改革指明了思路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把握新時代民政工作改革的基本要求。改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下子把所有問題都解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堅持經濟發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推進民生領域高質量發展,要用改革的辦法和創新的思維解決發展中的問題,不能急于求成、好高騖遠,不要把調子起高、胃口吊高,而是要實事求是,把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建立在經濟和財力可持續增長的基礎之上,不脫離實際、超越階段,一切從實際出發,穩扎穩打,積小勝為大勝。
四、著眼文化培育,深刻闡明民政工作的文化內涵
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民政工作體現著文明的傳承、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質,推動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同樣離不開文化的滋養和支撐。《摘編》第六專題著眼民政文化培育,深刻闡明民政工作的文化底蘊、文化標識、文化價值,為做好民政工作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和豐潤道德滋養。
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培育新時代民政工作深厚文化底蘊。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了獨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有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辯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這樣的思想和理念,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在民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強調要積極傳播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傳遞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的觀念,倡導忠誠、責任、親情、學習、公益的理念,推動人們在為家庭謀幸福、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作貢獻的過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風尚。
在深入挖掘傳統美德中構筑新時代民政工作鮮明文化標識。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愛老助老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把弘揚孝親敬老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建設具有民族特色、時代特征的孝親敬老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家和萬事興、天倫之樂、尊老愛幼、賢妻良母、相夫教子、勤儉持家等,都體現了中國人的這種觀念。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弘揚和衷共濟、團結互助美德,營造全社會扶危濟困的濃厚氛圍。在現代化進程中,我們要引導人們注重修養品德、保持良知、增強愛心,給所有需要幫助的人提供關愛和幫助。
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凝聚新時代民政工作價值共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把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一起來,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努力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家國情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提倡愛家愛國相統一,讓每個人、每個家庭都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作出貢獻。要結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弘揚人道、博愛、奉獻精神,弘揚敦親睦鄰、守望相助、誠信重禮的鄉風民風,弘揚正能量,引領新風尚。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事關民政事業長遠發展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戰略性問題,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新時代新征程推動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我們要結合學習《摘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論述,進一步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堅定站穩人民立場,始終堅持改革創新,凝心聚力、踔厲奮發,奮力續寫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20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