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成就展:民生答卷背后的干部擔當
“十四五”時期,一組組民生數據振奮人心:城鎮新增就業累計5921萬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達95%,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11.3年,人均預期壽命提升1歲,中央財政累計安排銜接資金8505億元,累計對監測識別有返貧致貧風險的600多萬群眾進行了精準幫扶……長長的民生成績單,彰顯了黨中央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民生改善的成色,離不開組織路線服務政治路線的實踐,離不開干部選育管用各環節的精準發力。
以科學選人用人樹立鮮明導向,讓“實干者”扛起民生重任。“十四五”期間,組織部門緊緊圍繞民生事業發展需要,把善于做群眾工作、能夠破解民生難題的干部選派到關鍵崗位。通過健全考核評價與選拔機制,注重在基層一線、攻堅前線識別干部,推動形成“重實績、重民意”的用人氛圍。正是這樣的導向,讓一批懂民生、有情懷、能攻堅的干部脫穎而出,成為推動政策落地、服務群眾需求的“實干者”。
干部隊伍的能力素質直接關系民生政策的執行效果。“十四五”期間,組織部門堅持把民生一線作為錘煉干部的主戰場,推動干部在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社會保障等關鍵領域中經風雨、見世面。通過專題培訓、掛職鍛煉、崗位輪換等方式,不斷增強干部把握民情、破解難題、服務群眾的能力。
民生資金是“高壓線”,民生政策是“責任田”。“十四五”期間,組織部門持續健全干部監督管理體系,強化對權力運行和履職過程的常態化監督,嚴肅整治群眾身邊的作風與腐敗問題。通過壓實責任、規范流程、公開運行,推動干部在民生工作中既積極主動作為,又嚴守紀律紅線。實踐證明,唯有做到“用權受監督、失責必追究”,才能確保民生工程真正成為民心工程、廉潔工程。
當前,“十四五”圓滿收官,“十五五”征程將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廣泛深入地察民情、聽民聲、匯民智”。在新的發展階段,民生建設邁向更高水平,干部隊伍更須以堅定的政治立場、過硬的能力素質、嚴實的工作作風,擔當起推動共同富裕、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在回應人民期待、書寫民生答卷中彰顯新時代干部的擔當與力量。(中國網時事評論員陳超凡)
編審:蔣新宇 高霈寧 蔡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