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總署日前公布的進出口數據顯示了超預期實績。今年前三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33.61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按美元計,9月份當月進出口、出口和進口同比分別增長7.9%、8.3%和7.4%,比8月份明顯加快。
一方面,支撐進出口強勁增長的是世界全方位市場。前9個月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增長6.2%,對東盟、拉美、非洲、中亞等進出口分別增長9.6%、3.9%、19.5%和16.7%,有力地表明我國在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中的密切契合作用和樞紐地位。另一方面,支撐我國出口強勁增長的是高新技術產品特別是“新三樣”、半導體芯片和船舶的強大競爭力。前9個月,我國機電產品出口增長9.6%,占出口總值的60.5%,多項高技術產品增速達到兩位數。
2019年到2024年這5年間,我國出口總額(人民幣值)累計增長47.7%,超過了同期GDP累計增速(36.15%),也超過了同期世界貨物貿易的增速。盡管過去幾年世界經濟碎片化、貿易單邊主義不斷上升,并給世界市場發展帶來重大逆風,但我國外貿特別是出口方面的底氣、朝氣、銳氣依然不減,其根本原因是基于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四大依托。
首先是技術和產品不斷創新,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新能源方面不斷積聚起強大競爭優勢。據統計,2024年我國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產能在全球占比均超過90%,這些成績來自我國科技創新的長足發展。第二是超大規模經濟,即世界最大規模的制造業。整個“十四五”期間,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增量預計達到8萬億元,對全球制造業增長貢獻率超過30%。第三是世界最完整的產業鏈,我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第四是超大規模的、完整的基礎設施。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力基礎設施體系、全球領先的數字基礎設施等同樣為外貿發展增添助力。在這些基礎上形成的競爭優勢,是中國所獨有的。因此可以預料的是,中國外貿的底氣、朝氣和銳氣也將持續。
觀察進口方面,今年前三季度的進口數據逐步回升,但整體來看我國外貿增長的格局依然呈現出進口弱于出口的特點,這點需要客觀看待。目前進口負增長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若干大宗商品進口的減少和國際市場價格下跌。今年前三個季度,我國農產品進口同比下降5.8%,然而受國內生產消費需求拉動,前三季度原油、金屬礦砂等進口量分別增加了2.6%、4.2%,機電產品進口額同比增長4.9%。今后需要繼續努力,積極增加先進技術產品進口,既服務于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也推動進出口朝著更加平衡方向發展。
我國外貿為國民經濟穩定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2024年GDP增長5.0%,其中凈出口貢獻了1.5個百分點;2025年前三季度GDP增長5.2%,其中凈出口仍然貢獻了1.5個百分點。中國并不是,也不追求成為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是內需,內需的主要動力是消費。2024年出口總額為35772億美元是總值口徑,與GDP增加值口徑沒有可比性。2024年全國工業增加值40.54萬億元,匡算工業總產值約160萬億元。同年規上工業出口交貨值15.43萬億元,占9.7%。加上規模以下企業出口交貨,總計比重估計在15%左右。世界銀行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貨物及服務出口合計占GDP比重為20.0%,低于世界平均的29.0%。因此,在國內市場為主、內需為主的同時,我們應當堅定地繼續發展外貿,使其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為推動外貿高質量發展,需要牢牢堅持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堅持以新質生產力發展外貿不動搖。我們不能滿足于現有的全要素競爭優勢,而是必須在世界人工智能新賽道上培育更新、更高的新優勢、新增長點。第二,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不動搖。必須堅持全方位開放,反對陣營分割。既努力開拓新市場,又積極鞏固穩定傳統市場。第三,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全球化不動搖。和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一道,共同維護以世貿組織為中心的多邊貿易體制,堅決反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和供應鏈分割。
展望“十五五”,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充滿機遇,也充滿挑戰和不確定性。但我們有信心,確保進出口貿易獲得可持續發展,為“十五五”國民經濟發展作出應有貢獻,并為維護世界多邊貿易秩序體現大國擔當。(作者是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