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上海“網紅警察”:流量漩渦中,他們的堅守與抉擇
傍晚 5 點,上海南京東路人潮如織,不斷往外灘江堤方向涌動。民警徐懿剛從南京路步行街巡邏至中山東一路路口,一眼便瞧見對面成排架起的長焦鏡頭 ——又是專門來拍網紅警察的博主。只是看了一眼,她便無視了鏡頭,按照自己的工作節奏,融入熙攘的人流中,繼續巡邏任務。
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長假,多位參與大客流安保、交通管理的上海公安民警,再次成為社交媒體博主們追逐的流量密碼。從 “外灘活地圖” 黃俊上脫口秀節目登上熱搜,到徐懿因一張騎行巡邏照片刷屏社交媒體,再到日常執法視頻爆火的 “卷卷交警” 朱石瑜 —— 這些上海基層民警憑 “顏值”“萌感” 出圈,因執法服務的專業火爆網絡,意外成了 “網紅警察。在無處不在的鏡頭下工作,成為他們的另一種“常態”。
流量涌來,帶著贊賞、好奇,也夾雜著審視、質疑。這些基層民警,突然被推到了一個微妙的位置上:他們既是執法者,又成了被關注的 “公眾人物”;既可以借流量讓更多人理解警察這個職業,又怕被流量裹挾,影響日常工作,模糊了職責邊界。
鏡頭關注之下,他們如何平衡警服所承載的責任,和流量帶來的聚焦與喧囂?
流量涌來:光環與負重交織
徐懿與流量的邂逅頗具戲劇性。去年 “五一”,一段她騎自行車在南京路步行街巡邏執勤的短視頻,連帶 “外灘最美交警” 的標簽,刷屏社交媒體。
徐懿是上海市公安局黃浦分局南京路步行街管理中隊的民警,被鏡頭捕捉的畫面,只是她和同事們參與節假日大客流安保工作的日常。“我是治安民警,并不是交警,博主貼的標簽是錯的。” 每次提及,徐懿都會認真糾正。但顯然追逐流量的博主和網友們并不在意這樣的專業細節,他們會在視頻下方打上各種能觸發熱搜、引起關注的關鍵詞標簽。
徐懿在國慶大客流安保工作中,安撫鬧情緒的小朋友(黃浦公安分局 供圖)
徐懿并非個例。在社交媒體的傳播浪潮下,越來越多的基層民警因偶然被鏡頭捕捉而走進公眾視野。
今年 7 月,長寧公安交管支隊二大隊民警朱石瑜,因一段處置交通事故的視頻一夜之間收獲眾多擁躉,因其自來卷的頭發,還被粉絲親切稱為 “卷卷警官”。
視頻中,他面對情緒激動的司機,全程耐心傾聽不打斷,等對方冷靜后,逐條解釋法律規定,最后開出罰單,還貼心提醒:“下次這種情況還是您全責,記得吸取教訓。”
朱石瑜第一次知道自己 “火了”,是同事發來的視頻鏈接,并告知 “別人拍你的視頻點贊量有好幾萬”,但他沒有特別的感受,總覺得跟自己無關。
但流量的傳播的速度遠超他們的想象。有博主蹲守幾天,只為拍到徐懿跨上自行車那刻的颯爽身姿;有粉絲特意來看朱石瑜執勤,舉著手機求合影。在粉絲組建的群,每天都有人問 “卷卷什么時候出來”“在哪里能偶遇卷卷”……“我只是做了日常工作,沒想到被這么多人盯著。” 朱石瑜一度感到無奈。
這種 “被盯著” 的感覺,黃浦公安分局民警黃俊更早有體會。2019 年,他參加一檔脫口秀節目,將日常執勤趣事搬上舞臺,當晚便登頂熱搜榜。隔天,就有街拍博主帶著設備找上門,最夸張的一次,二十多人擠在路旁,長槍短炮對著正在路口疏導交通的他。
流量洶涌,黃俊坦言起初心里有過波動,“那是一種好像自己挺厲害的錯覺,而且不受控地在心里蔓延” 。好在周圍人及時 “敲木魚”,讓他心態回歸。
很快,黃俊意識到流量帶來的復雜影響。有人在路邊違法停車,他上前提醒,話說到一半,對方忽然認出他來:“哦喲是你呀!我很喜歡你的,聽了你講脫口秀知道你們交警也很難…… 但這次能不能不要罰?” 這樣的求情,讓他一度尷尬。
對于時刻跟老百姓打交道的民警,流量帶來的有光環,更有負累。黃俊希望透過鏡頭,讓更多的人理解,交警是一群有血有肉、有追求有使命感的人,并非被誤解和標簽化的 “開單子的”。可社交媒體上又明明白白地給他打上了更多標簽,他感到如履薄冰,“生怕自己一句話沒說對、沒說好,會在網絡上被無限放大,甚至影響上海公安形象” 。很長一段時間,他的執勤包里都放著一副能遮住半張臉的口罩,“用來躲鏡頭的”。
熱度背后:爭議與隱憂并存
一個英姿颯爽的騎車姿勢,一段鏗鏘挺拔的指揮手勢,一次凌厲專業又不失溫情的執法過程……“網紅警察” 的出現源于某個被鏡頭定格的瞬間和片段,背后其實是他們經年刻苦訓練、鉆研專業。
但推動這一現象的重要力量——自媒體博主們在意的顯然不是這些。一位互聯網內容運營人士分析說:“杭州‘兔子警官’的爆紅,讓一些博主找到了流量密碼,專門跟拍顏值出眾的警察。一個臉部特寫、一個轉身動作,再配上‘最美’‘最帥’這類標簽,就能收獲眾多網友的點贊轉發。”
流量對 “網紅警察” 的追逐不時引發爭議。“有些博主為博眼球,會故意剪輯‘怪動作’。” 黃俊就有過這樣的經歷,他在引導過街行人時扶了一下老人,卻被剪成 “作秀”,評論區有人罵 “警察沒事干就會演戲”。
與此同時,部分 “網紅警察” 的粉絲行為呈現出飯圈化特征,對 “網紅警察” 的外貌、言行進行極端化的 “造星” 想象。這不僅偏離了警察作為執法者的核心職責,更可能誤導公眾對警察職業的正確認知,讓人們忽視了警察群體在維護社會秩序、保障人民安全方面的正確履職和辛勤付出。
流量異化的風險也隨之產生。業內人士透露,一些 MCN 機構聯系 “網紅警察”,提出 “簽約包裝”“打造人設”,承諾 “月入百萬”,條件是 “配合拍攝指定內容”。這種將警察當作職業網紅“打造”的行為,顯然背離了警察職業的本質,也為公務人員的管理法規和紀律所不容。
這樣的爭議無可避免地指向 “網紅警察” 本身,有人質疑他們 “靠顏值博關注”,有人將他們的日常工作和執法行為解讀為 “擺拍”。
有人覺得徐懿吃到了 “顏值” 紅利,但她自己很抗拒被貼上這個標簽。曾有媒體想拍攝她的 “巡邏美照”,她委婉拒絕。她擔心大家只關注外貌,而忽略了她的工作。“我希望自己出圈是因為工作能力出色,或是所做之事有閃光點,而不只是如‘花瓶’般徒有外表。況且,我也不認為自己能當‘花瓶’。”
在她看來,警察的價值絲毫不取決于顏值,“能否妥善處置警情、能否為市民游客做好服務,靠的是責任心和業務能力,與外貌無關。”
黃俊剛出圈時,也有人說他不過是 “吃賣相”“運道好”。黃俊倒是坦然自己的確 “沾了顏值的光”—— 不過不是自己的 “顏值”,而是崗位的 “顏值”。2013 年正式成為交警后,他就被安排到中山東一路、南京東路路口執勤,正對陳毅廣場,業內直稱 “外灘第一崗”。“因為這個崗位重要,我才有被人注意到的機會。”
“大家被明星、網紅的顏值吸引很正常,但我們是警察,靠的是過硬的業務素質和履職能力。” 被網友評價長得像演員張譯,朱石瑜并不在意,也從不在社交媒體發自己的照片。
”卷卷警官"朱石瑜,對一名非動車違法者進行處罰(長寧公安分局 供圖)
鏡頭內外:堅守與轉化的探尋
“網紅警察”的出現絕非偶然。國內治安持續向好,人們對警察這一職業的關注點更多在于日常巡邏執法、維護公共秩序等方面,形象良好、執法嚴謹的警察確實能為不少人提供更多“情緒價值”。但,這是否背離了職業初衷?
面對鏡頭的關注和流量的追逐,“網紅警察” 們都在小心翼翼地守住一條線 —— 一條區分 “個人形象” 與 “職業身份” 的線。
這份堅守,對于基層執法民警尤為重要。“網紅警察” 的走紅,承載著公眾對公安工作的更高期待,是對 “人性化執法” 的認可和贊許。“但執法的核心始終是法,如果為了迎合流量,在執法中過度‘賣萌’或隨意變通,反而會損害法律的嚴肅性。” 黃俊說。
當流量“自來水”涌來, “網紅警察” 們往往都承擔了許多宣傳任務。在網絡傳播時代,公安宣傳也需要受網友歡迎的民警和方式,來增進與公眾的溝通合作。
過去,警察形象多為 “嚴肅板正”,而不少出圈民警讓公眾看到執法者的 “煙火氣”—— 會歡笑,會疲憊,在嚴格執法時也會流露關懷與溫度。
“流量本身無好壞,關鍵是用它做什么。” 在公安宣傳人士看來,“網紅警察” 所帶來的流量,可以轉化為警民溝通的渠道,也可以成為軟性普法的窗口。“一個受公眾歡迎的警察,無疑能提升溝通的效率,無論脫口秀還是短視頻,都是在探索當代警民溝通合作的方式。”
黃俊工作的外灘區域,每年要接待數千萬名游客。以前,他每天要回答上百次 “怎么去城隍廟”“哪里能拍外灘夜景” 等問題。后來,他和同事合作拍攝了 “外灘出行指南” 系列短視頻,用網友熟悉的幽默語氣,講解大客流時的疏散路線、電動自行車的安全規范,甚至還教大家 “如何快速找到外灘的衛生間”。
這些視頻沒有華麗的剪輯,全是執勤中的真實場景,卻因為內容實用,單條播放量最高突破 500 萬。“以前我一天最多幫 150 人指路,現在一條視頻能讓幾十萬人看懂路線,這是流量帶來的積極意義。” 黃俊說。
國慶中秋長假,黃俊在南京東路中山東一路執行交通管理任務(黃浦公安分局 供圖)
朱石瑜已經適應了在鏡頭下工作。受到關注后,他依舊每天提前半小時左右到崗,仔細檢查裝備、熟悉路況。執勤時,遇到問路的老人,他會主動彎腰傾聽;碰到交通違法者,仍堅持 “先讓對方講,再釋法說理”。“觀察違法者的情緒和態度,然后對癥下藥,這是我們的工作日常。如果只是為了鏡頭刻意表現,早晚要露餡。”
對于徐懿來說,不同的鏡頭有著不同的屬性。這個國慶假期,她多次被游客認出求合影,只要不影響工作,她盡可能滿足:“合影就幾秒鐘,很多是外地過來的游客,我怎么拒絕?” 她也會掏出執勤包里給孩子們準備的棒棒糖,大方展現在宣傳科同事的鏡頭前,講述著日常工作中的點滴,讓大家看到上海警察的細致與溫暖。
共處之道:流量與職責的交匯
這些被流量追逐的警察,也逐漸找到與鏡頭相處的平衡點:不拒絕被看見,但不沉溺于被關注;善用流量傳遞法治精神,但不被流量綁架。
黃俊與流量的共處之道,是在嚴守紀律的前提下,堅持兩個 “關鍵詞”——“公安工作” 和 “正能量”。在各種活動邀約中,他也盡可能將本職工作融入其中,宣傳好交通安全文明守法的內容。
面對認出他的違法者,他也找到了釋放善意與嚴格執法的 “交匯點”—— 法律。“法律規定可以教育的輕微違法,以教育為主;法律規定必須處罰的嚴重違法,那就嚴格依法處罰。”
徐懿學會了把 “鏡頭當空氣”,忽視被強加的網絡標簽,涇渭分明地劃分開“個人 生活” 和 “職業形象” 的邊界。“我不想讓流量影響正常工作和私人生活,所以我的社交賬號都藏得很好,不會發自己的工作照片。” 對于她來說,“走紅” 只是工作中的一個小插曲,不變的是受電視劇《陀槍師姐》影響而當警察的初心。
年輕的朱石瑜,在領導和同事的幫助下,正探索在鏡頭下展現更多普法內容。“以前講法條,有人不耐煩聽,現在因為‘卷卷警官’的稱呼,大家愿意多聽兩句,這就是機會。” 他說,既然鏡頭已經存在,那就用來傳遞更多專業的交通法律知識,讓大家在刷短視頻的時候,也能增強交通安全意識。
“網紅是標簽,警察才是身份。當標簽被撕掉,身份還在,職責還在,這才是我們該有的樣子。” 被問及是否擔心流量退潮,這是三位民警的共識。
在社交媒體的浪潮中,“網紅警察” 的現象或許只是一段插曲。但在他們與流量的相處中,傳遞出當下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課題:在 “流量時代”,執法者如何既保持溫度,又堅守底線?如何讓公眾的關注轉化為對法治的信仰,而非對個人的追捧?
答案或許就藏在他們鏡頭內外的每一次堅守里——既要成為走入公眾視野的 “網紅”,更要始終擔當值得民眾信賴的人民警察。
轉自解放日報 鄔林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