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綠水青山 繪就生態畫卷
夏日長白山天池景色。新華社發(卓永生 攝)
在吉林省東南部,長白山宛如一道天然屏障矗立在亞洲大陸東北部。自1960年建立自然保護區以來,一代代長白山人歷經65載接力守護,從“靠山吃山”的傳統模式逐步轉向“養山富山”的生態文明探索,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實踐提供生動樣本。
守護生態“寶庫”
清晨6點,長白山頭道白河的晨霧里,河道上,幾只亞成體中華秋沙鴨正撲扇著翅膀練習獨立覓食。“在保護區內,這種有著‘鳥中大熊貓’之稱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十年間從3至4對繁殖對增長到最多時接近20對,近百個人工巢成了它們在頭道白河流域的主要‘產房’。”長白山自然保護管理中心(長白山科學研究院)(以下稱“保護中心”)副研究員王卓聰告訴記者。
這份生機,正源于長白山得天獨厚的生態基底。作為松花江、鴨綠江、圖們江發源地,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超過92%,保留著歐亞大陸東部最典型的溫帶山地森林生態系統。
為守住這份家底,2005年,吉林省通過體制機制改革,成立吉林省長白山保護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以下稱“長白山管委會”),實現對長白山“統一規劃、保護、開發、管理”;三代巡護員累計行程超4000萬公里,保護中心頭西保護管理站站長李圣文仍記得:“年輕時,跟著師父靠雙腳丈量山林,如今我也帶著徒弟學習用無人機巡護。工具變了,守山的心沒變。”
“北斗導航、衛星電話、無人機已成日常裝備?!北Wo中心副主任李忠磊介紹,中心正計劃增加“森林眼”布設,試點東北虎預警監測系統。如今,“天地空”一體化監測網絡已顯成效,紅外相機多次捕捉到野生東北虎蹤跡,其活動范圍擴展至8個保護站。
從1979年,長白山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到2024年3月,入選新一批世界地質公園名錄,集齊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世界最佳自然保護地、世界地質公園三項國際認證,長白山的自然環境與生態治理經驗得到更多業界認可。今年7月,當地政府部門與新疆天池管理委員會簽訂友好合作框架協議;9月,長白山世界地質公園與湘西世界地質公園簽署姊妹公園協議。
“依托大長白山生態保護利用機制,著力打造國際領先生態保護模式與‘兩山’理念實踐示范區,為大長白山區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夯實生態基底?!奔质¢L白山保護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高飛說。
激活發展“引擎”
65年生態守護筑牢的“綠色家底”,正通過產業創新、交通升級,源源不斷轉化為區域經濟的強勁動能。
進入秋季,山林早早換上了彩衣,美人松的深綠、白樺葉的金黃、楓樹的火紅層層疊疊。晨霧還沒散盡,游客的笑聲就漫過了景區的木棧道。
2024年,長白山主景區累計接待游客340.88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突破50億元。近年來,當地文旅部門以“全域開發、全季挖潛、全鏈融合”為方向,推動旅游業從“門票經濟”向“體驗經濟”轉型探索。
積聚旅游人氣,離不開更密集的高鐵和高速網絡的建成。
9月28日,沈佳高鐵沈白段正式通車,線路全長430公里,設計時速350公里,起自沈陽北站,經遼寧省沈陽市、撫順市,吉林省通化市、白山市,接入位于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安圖縣二道白河鎮的長白山站。至此,大長白山區域融入全國高鐵網絡,北京與長白山的時空距離縮短至“半日達”。
“新高鐵開通后,來自京津冀地區的游客明顯增多,這個黃金周假期,酒店整體住客率同比上升兩成。”吉林長白山萬達國際度假區創新業態中心總監王軍玲說。
同一天,G331沿邊開放旅游大通道全線貫通,為自駕愛好者提供了前往長白山旅游的更多選擇。作為串聯長白山北、西、南三個景區的特色旅游公路,行駛在331國道上,頗有“車在景中行,人在畫中游”的意境。
目前,吉林省正加快推進G331沿線旅游資源開發。長白山管委會交通運輸局黨組成員、交通行業管理科科長張偉平說:“我們希望將沿線打造為視域景觀優美、配套體系完善的特色邊境風景道,讓更多游客通過自駕、騎行、徒步等方式前來體驗?!?/p>
在長白山地區深耕文旅行業多年的金水鶴酒店經理杜微對此頗有感觸。她說,過去游客以游覽天池為主,如今交通便捷,加上能玩的項目多,游客行程安排得都很緊湊。
一子落,滿盤活。區域協同發展為生態旅游價值提升注入更多動能。
從“十二五”時期的“一枝獨秀”,到與長吉旅游經濟“雙核引領”,再到長吉都市冰雪、大長白山冰雪生態、通化梅河冰雪融合、松原白城冰產業“四輪驅動”,吉林省不斷探索,構建起“以長白山為核心,多點支撐、多元發展”的旅游業空間布局。
近年來,依托長白山優質冰雪資源,吉林省及地方政府引進了長白山萬達國際度假區、長白山華美勝地等高端冰雪旅游項目,還與新疆共建“中國長白山脈-阿爾泰山脈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試驗區”,助力區域冰雪產業集聚發展。
“接下來,我們計劃以沈白高鐵開通為重要節點,進一步豐富業態、加強營銷,努力改變‘長白山只有天池’的認知?!奔质¢L白山開發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項目總監王洋說。
架起人文“橋梁”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
從《山海經》中的皚皚霜色,到清末知縣劉建封筆下山棱可辨的十六座主峰,長白山歷時彌久,底蘊愈深,沉淀下深厚文脈,往來的人們在此與山川相擁、與文明對話。
如今,長白山已成為連接人與自然、傳統與現代、科研探索與文化共鳴的精神紐帶。
從二道白河鎮沿山路向上,半山腰的一棟三層小樓格外顯眼,長白山天池火山監測站工程師宮振盯著屏幕上不斷跳動的波形,仔細探尋來自地下深處的信號。
作為世界地質史上噴發規模最大的火山之一,長白山不僅為我國火山地震預警和防災決策提供關鍵數據,更成為全球火山研究的重要樣本?!案鲊鹕綄<业皆L中國,這里是‘必經之站’?!北Wo中心地質公園辦公室負責人張榮杰說,已有生態環境部、中國科學院、吉林大學等多家科研單位在此設立觀測站,圍繞全球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展開研究,讓“世界物種基因庫”的科學價值持續釋放。
回到山下,文化活力同樣動人。每年夏季,這里總能掀起青春熱潮——因《盜墓筆記》結緣的“稻米”們,從全國各地趕來,或主題露營、生態徒步,或體驗非遺手作,用熱愛續寫與長白山的聯結。長白山管委會商務局綜合科科長侯彥宇說,正是這些熟悉的文化符號,讓年輕人主動走近這片山林。
而在北景區游客集散中心,萬余平方米的長白山金代主題街區更讓歷史“活”了起來。游客踏入“城門”便化身“金代旅人”,在沉浸式體驗中觸摸古代社會的風土人情。
漫步在恩都里休閑度假商旅社區,民樂旋律與山林風聲交織;文創店內,吉林藝術學院學生以松針、白樺為靈感創作明信片、木雕;畫廊里,中俄畫家筆下的林海山川,展示不同視角下的自然之美。
“一部永遠讀不完的天書”,我國著名森林生態學家王戰曾如是評價長白山。如今,越來越多人選擇留在這里工作、創業,人潮往來間,更顯生機盎然。
“我想念,金色的松針、紅色的楓葉,我想念臘月窗上的冰花、窗外亭亭玉立的白樺……”曾在一線城市打拼的王明迪回到家鄉二道白河鎮創業,用沉淀的青春經歷以及對長白山的依戀,唱出了無數像他一樣向往這片林海的同好者心聲。
“山與山相望相依,人與人相知相守,長白山的滋養永遠讓人療愈身心。”這是這名“85后”為青年共創空間取名“嶼山”的用意所在。
一方綠水青山,繪就生態畫卷。
長白山,在筑牢東北生態屏障之上,不斷書寫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向著未來篤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