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潤綠 富民興邊
位于吉林省安圖縣二道白河鎮的長白山腳下G331風景。 記者 張楠 攝
長白山麓,松花江、圖們江、鴨綠江同源奔流。
金秋時節,順江而行,三條江或滋養珍饈,或澆灌良田,或聯通山海。從參香滿溢的產業基地,到稻浪翻滾的田野,再到直播間里熱銷的山珍,它們在邊疆大地的綠水青山之間,生生不息孕育著鮮活的富民果實。
由江而生、因綠而興,東北三江之源,正講述著水脈與生態共生、與民生相融的新故事。
松花江畔:霧養參鄉 點綠成金
“上山抬參了!”清晨六點,吉林省白山市撫松縣的松花江邊還飄著薄霧,參農韓承龍和伙伴們來到自家參地抬參。“掏上來了!你看這參,長得多俊!”經過一番努力,一株野山參被韓承龍小心翼翼地抬出地面。
撫松縣位于長白山腳下、松花江源頭,是我國人參的核心產區。韓承龍從小在江邊長大,跟隨父親學習采參,如今已有十五個年頭。他深知,只有松花江的水,才能養出這么好的參。
“當地流傳著一句老話:‘有雨山戴帽,無雨半山腰’。”中國人參博物館人參專家張君義介紹,撫松有109條江河交匯,峽谷把水汽聚在一起,常年云霧彌漫。“水汽一蒸,霧氣一來,人參的根系就能從土壤深處吸收水分,這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饋贈!”他說。
走進萬良國家級長白山人參市場,參味濃郁,人流不息,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和參農匯聚于此。這里不僅是全國最大的人參交易中心,也是全國人參價格的“風向標”。“每年我們都會來萬良鎮看行情、摸動向。”吉林華潤和善堂人參有限公司生產總監孫光偉說。
近年來,吉林不斷延伸人參產業鏈,提高人參產品附加值。人參切片、人參雞蛋、人參香皂、富含人參皂苷的護手霜……吉林在食品、保健品、化妝品等領域已開發出千余種人參產品。據統計,2024年,吉林人參產業綜合產值突破800億元。
人參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撐。在撫松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40公頃的土地上建起了智能溫棚,配備了數字化檢測設備,專門從事人參種質資源保護和新品種選育。
“我們聯合高校和科研單位,把現代農業理念帶進參地。不只是防蟲防病、規模種植,更是為人參的未來找一條更科學、更可持續的路。”撫松縣參王植保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馬友德說。
目前,撫松已成功培育出“福星鷹”等6個優質人參品種,人參產業正從傳統走向智能,產品遠銷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吉林正牢記囑托,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筑牢糧食安全根基,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
一代代撫松參農的堅守與創新,讓“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得以并肩而立。“我們要把‘森林糧庫’真正變成百姓的‘綠色銀行’,讓群眾在綠色發展中收獲健康、收獲富裕。”撫松縣萬良鎮鎮長李孟陽說。
圖們江畔:引水上山 稻興邊疆
金秋十月的和龍市崇善鎮,圖們江的水汽裹著稻穗的清香溢滿田野。
種糧戶苗洪成蹲在自家稻田里,指尖輕輕捏了捏飽滿的稻粒——這方被江水滋養的土地,又迎來了一場豐收。
誰能想到,這片如今的“米糧倉”,曾是連雜草都長得比人高的旱地。“老一輩常說,以前崇善鎮就怕天旱,圖們江的水就在山腳下流淌,可就是‘爬’不上崗來。”年過八旬的大洞村村民金福順說起過去,滿是感慨。
20世紀50年代,當地人為了改變靠天吃飯的日子,硬是憑著鍬和錘,在垂直高差約60米的懸崖上鑿開了一條“路”——17.7公里的元峰渠,用“倒虹吸”的原理把圖們江水引上山崗,讓“旱地生稻”成為現實。
“當年家里的父輩、長兄都去修渠,餓了就啃玉米面窩頭,他們說鋼釬鑿在石頭上的聲音,夢里也回蕩在耳邊。”上天村黨支部書記樸東變說,他聽著長輩的故事長大,如今看著渠水常年不斷地流進稻田,他常和村里的年輕人念叨:“當年他們的苦沒白吃。”
這條用血汗換來的“生命渠”,不僅澆活了土地,還成了刻在當地人記憶里的旋律——1966年,延邊作曲家金鳳浩就是聽著修渠的故事、看著奔流的渠水,創作了那首傳遍大江南北的《紅太陽照邊疆》,如今村里的老人們偶爾哼起,調子還和渠水的流向一樣綿長。
時光流轉,元峰渠的水依舊潺潺,卻淌出了新的光景。青瓦白墻的村落旁,渠水滋養的稻田長出了富硒大米,顆粒圓潤、米香濃郁,成了崇善鎮的“金字招牌”。崇善鎮鴻運來糧食加工廠里,工人們正忙著給新米裝袋,包裝上“延邊大米”“和龍崇善”幾個字格外醒目。廠長王紀波說,這些米會通過物流發往浙江、廣東,“讓更多的人品嘗東北大米的味道”。
“以前村里年輕人都往外走,現在產業起來了,不少人回來種稻、搞加工,日子比以前有奔頭多了。”大洞村黨支部書記秦緒峰笑著說,村里的水泥路通到了田邊,路燈亮到了村口,曾經閉塞的小山村,正一點點變熱鬧。
這份變化,也藏在吉林省糧食產業發展的藍圖里。 近年來,吉林省委、省政府大力推進糧食品牌建設,不斷擦亮“吉林大米”的金字招牌。中高端大米產量由品牌建設之初的9億斤增加到26億斤。今年,新出臺《吉林大米品牌建設三年規劃(2025—2027年)》,政策的東風正推著像崇善鎮這樣的地方,把“好米”變成“好收成”。
“守好圖們江這脈活水,種出享譽在外的富硒好稻,更要讓這渠水成為邊疆的‘致富泉’,讓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殷實!”崇善鎮黨委書記崔光杰說。
夕陽西下,余暉與稻穗的金黃蕩漾在圖們江上。從當年鑿山引水的堅韌,到如今稻興民富的喜悅,這條江、這道渠,滋潤著每一寸豐收的土地上,也照映著百姓眼里的笑意。
“e”路奔流 興邊富民
清晨的鴨綠江面薄霧氤氳,江畔的二十一道溝村傳來陣陣歡笑。“家人們快看,這蜂蜜是小蜜蜂采了身后長白山椴樹花,‘偷喝’咱鴨綠江水釀的!”網絡主播牟鑫熱情地展示著手中的罐裝蜂蜜,身旁的村黨支部書記李玉英不時應和著,心里仿佛比蜜還甜。
鴨綠江從長白山傾瀉而下,流經的第一個村落便是位于長白朝鮮族自治縣的二十一道溝村。這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說,耕地稀少,但生態環境好,水質清冽。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村民歷來有種植五味子、還魂草和養蜂的傳統。
然而,曾經的二十一道溝村,因地處偏遠、交通閉塞,優質的土特產“養在深閨人未識”。“早年村里的路,全是坑坑洼洼的黃土道,貨車進不來,貨物運不出去。”李玉英回憶道。
轉機隨著國家持續推進興邊富民、穩邊固邊戰略而來。借此東風,昔日二十一道溝村坑洼難行的土路,如今已升級為G331沿邊開放旅游大通道。這條集交通、旅游、富民功能于一體的“黃金通道”,徹底打通了邊境與內地的聯系。
道路通,百業興。如今,在二十一道溝村,直播帶貨早已不是新鮮事。動動手指,天南地北的消費者就能買到來自鴨綠江源頭的各色山珍。“我們當天收寄的郵件,當天全部發往全國各地。現在每月發貨量達3萬多件,重20多噸,而且還在持續增長。”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吉林省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分公司寄遞事業部副總經理孫煒說。
與此同時,二十一道溝村還積極探索“村企聯建”模式,大力發展玉木耳、桑黃等高附加值特色種植業。在長白朝鮮族自治縣明城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的桑黃種植基地大棚旁,負責人魯德江也架起了直播設備:“正值采摘季,我們開啟現場直播,就是為了拓寬銷售渠道,讓更多長白山有機桑黃走出大山。”
鴨綠江畔的二十一道溝村是吉林省216個邊境村之一,也是吉林省通過“電商+”助力興邊富民的生動縮影。如今,行走在鴨綠江畔的一個個邊境村,人參、靈芝、藍莓、五味子、榛子等種類豐富的土特產正借助電商平臺,走向全國各地。統計數據顯示,吉林省現已建設邊境一線物流網點155個,打造了61個邊境電商試點村,年零售額突破7000萬元。
鴨綠江奔騰不息,見證著祖國邊疆發展的日新月異。一方屏幕、一根網線,打通了山與海的阻隔,連起了城與鄉的脈搏,讓昔日閉塞的邊境村莊,正借助數字浪潮煥發全新活力。
一條憑“水霧”育出百億人參產業,一條借“鑿渠”讓旱地長出富硒好米,一條沿“路網”讓山貨飛向全國——源起長白山脈的三條江,更是邊疆百姓的“幸福脈”,共同匯聚成吉林大地綠色轉型、鄉村振興的澎湃浪潮,繪就出新時代守綠向富、興邊強疆的錦繡答卷。
(記者金津秀 王帆 周萬鵬 唐銘澤 孫鵬程 張文嶸)